一路沿著台17行駛,從52k往南.大城方向而行
台17旁邊的海堤,未來將會是台61主線行經之處
然目前所見,海堤上仍靜悄悄的扮演它阻擋海水倒灌的角色
尚不知以後將有座快速公路的高架橋從天而降在它身上
經過西港橋,來到65k之前,遠方出現了彷彿斷掉的高架橋
此為台61大城段的通車起迄點,亦是本篇紀錄之始
台61線的再訪之旅,也將在本篇劃下句點
台61在大城交流道的新建路段也比照王功交流道辦理
將交流道區間先施作好,僅開放南下入口及北上出口供車輛使用,其餘則作為預留一途
以衍接未來王功大城段的主線
其實這樣的作法,在早期的觀音交流道以及支線台61甲的台北港端都有使用
只是時間上落差不如上述兩者如此之大
觀音交流道主線斷面自2006年10月完工通車後便任風吹雨淋日曬將近8年
2007年率先通車的台北港端則是碰到常被網友譏為「選舉浮橋」的淡江大橋,懸空7年之多
現有的資料中
WH50-2標(195K+995~199K+348.5)目前已開工,表定2017年通車
WH51標(199.780K~204.9K)和WH52標(204.9K~208.374K)則在設計階段,預計2015年動工,2019年完工
大城端懸空的時間估計僅有五年,比起上面兩者要幸運太多
只是這樣的安排,同樣也是環保介入的結果
為了維護彰化濱海溼地以及來台渡冬的候鳥棲息地的安全
環保團體不斷在相關公聽會建議台61修改路線
也曾經和在地居民發生理念上的衝突,更一度被居民怒嗆待遇上「人不如鳥」
台61還曾經上過公視「我們的島」,成為不斷抨擊的對象
事實上,在大城鄉還發生過比台61興建更為爭議的國光石化開發案
也同樣在環保團體各方的周旋,宣告停止推動
當年(2011)新聞可是炒得很熱
只是,因為候鳥及溼地問題,就將重要的公路建設擱置
導致來往彰雲以及各縣市濱海的車輛仍必須將就一般的省道台17線
無法藉由台61迅速往來西部濱海各鄉鎮,兩條高速公路又離濱海甚遠
不僅違背當初提出西濱快速公路的初衷,也無視濱海用路人的迫切需要
筆者不是要將環保團體視為興建台61的敵人
而是希望創造雙方可以互相溝通的環境
在討論之中找出折衷的方案,讓台61和溼地、候鳥沒有傷害性的衝突
公路開得方便、安全,鳥兒也有一方樂園可以棲息
溼地更可創造觀賞、體會溼地之美的價值,孰不為三贏?
這個彼此溝通理解的理念也是當今台灣社會亟需建立的
太多公開的場合都只是各自表述,或避重就輕,一點溝通的空間都沒有
提出要求的同時,領聽各方的意見並釋出善意來溝通,是很重要的課題
▲台17線65k前,遠方已見台61主線高架橋的斷面
彷彿來到台61甲台北港端般,我們又進入這水泥的巨盆大口
只是台61甲可無縫進入主線,大城段則是要通過一處紅綠燈路口後才能進入聯絡主線的南下入口匝道
此路口也是台17線與縣道152交叉之處
這個以往僅有四線大道與鄉間小路的交叉路口,在之後的幾年間有了巨大變異
鄉間小路拓寬為四線道,四線大道變為10線大道,上面還蓋了座高架橋及交流道
頓時間,讓曾經紀錄過的同好驚嘆「都認不出來是同一路口了」
幸好,Google街景於今年推出「過往」的街景圖,讓使用者可以穿越時空看到過去的街景
台61&台17大城段的今昔對照可點此進入觀看
▲上為2009年紀錄的照片,下為本篇照片,可比對兩者的差異所在
▲進入大城交流道區間,高架橋讓台17線多出慢車道,兩邊的車道均可行駛
▲一旁的慢車道設有地名指示標誌,以明示此路口方向所在
▲但快車道上並無設置地名指示標誌
▲該路口即為原台17與縣道152交叉之處,新建高架橋與拓寬讓此路口變化不少
離開台17線,也讓它卸下台61線替代的包袱
大城交流道南下入口宣告了本篇起點
大城段的台61和王功段同,都是使用國道的規格,其設施的完整性不在話下
為了接原通車路段,高架橋在西濱大橋北端前降低高度
國道規格的待遇便在此謝幕,取而代之是2009年對西濱大橋之紀錄風貌
不同時空下的設計在西濱大橋北端高下立判
▲大城交流道南下入口,車道比照台中港段來設置
▲連匝道都施作雙層護欄
▲重回國道規格!新建路段的魅力總是讓人想要加速到國道水準
▲210k,大城段的高架橋比西濱大橋要來得高
▲也因為如此,新建的高架橋必須下降高度以無縫衍接上西濱大橋
▲雖說無縫衍接,然似乎未考量到路面的平整性,在視覺上有起伏感
西濱大橋和2009年的紀錄差異僅在於右側的護欄有補強,高度也增加一些
與當年那個半調子的水泥護欄截然不同
這幾年來,由於受到國人環島的風氣影響
部分環島的人們都會經過西濱大橋
每每經過皆可看到旁邊的台17線上總是有不少人賣力地騎著腳踏車
在環島相關的網誌中,也讓它成為不少照片中的主角
彷彿是追尋夢想中,不可或缺的過程
只是環島夢想的追尋,西濱大橋是留下的一種回憶
追逐現實的夢想中,什麼回憶又會是值得留念的呢?
▲與當年相差無幾的西濱大橋,右側的護欄是唯一的變化
▲帶著裝備追夢的人,正賣力地追尋、完成他的環島夢想
西濱大橋南端-橋頭交流道的路段,是早期通車的西濱大橋-後安寮交流道段
只是公路總局將後安寮交流道改名換姓,畢竟後安寮離交流道甚遠,取附近的橋頭以符合交流道命名原則
硬體設施上也因應橋頭-湖仔內的通車,把不必要的部分移除掉:
進入麥寮鄉所見的百吉牌(鄉鎮名的路牌)被拆掉了
筆者當年發現的出包「快速公路終點」,以及旁邊的台17地名預告標誌也不見了
原本提醒減速的70km、50km的速限標誌也消失無蹤
往麥寮的下次地名預告少了台61紅盾牌,倒是少了好幾根的防眩板有補齊
這一段也新增橋頭交流道2公里、右線的出口預告標誌
但是這新增的兩面(應該是說四面),卻有小家子氣的感覺
預告標誌大大縮水成地名指示標誌的大小
連英譯、交流道名稱、交流道所在里程數也懶得放上去
好好的交流道預告卻搞成一般地名預告,負責養護的工務段,經費是有這麼拮据?
▲西濱大橋南端,原本右旁的百吉牌被移除
▲橋頭交流道出口2公里標誌,整個牌面大縮水
▲橋頭交流道右線標誌,連交流道名、所在里程數等都未放上牌面
▲出口標誌,沿用原本的後安寮交流道之設置,僅牌面資訊更改及刪除麥寮上方台61的編號
當年主線所在的綠帶,早已無踨影,取而代之的是台61的高架橋
這也是地方一直引領期盼此段通車的結果
新通車的橋頭交流道將原本的路基串連起來,帶出新的台61面貌
▲當年的通車終點,右旁的險降坡標誌仍未移除
▲前方的綠帶今已被路堤取代
橋頭湖仔內段,當初公路總局原本只打算採取開放側車道通行,主線日後再談興建的策略
不料麥寮鄉民抗議其側車道帶來的過路車流容易影響在地車輛進出,以及帶來的行車安全風險
要求主線高架橋務必興建完通車才能開放側車道
強勢地將公路總局逼得不得不把側車道封起來,也打壞了公路總局的如意算盤
好不容易主線完工,麥寮居民又發現台61主線仍未通車,仍將公路總局盯得滿頭包
完全一反「凡是沿海居民必反對台61興建」的慣例,也讓筆者對這些居民產生好感
通車的報導中,鄉長還有提及側車道有32個平交路口
新通車的路段與前面所提的路段不同的是
它沒有採用雙層護欄,也未設置隔音牆
標線旁的反光路標是快速公路及國道北部路段常用的圓弧形
CMS(資訊可變標誌)及攝影機則是一個都沒看見
防眩板還因為強風(?)的關係,若干根已經倒地不起
是個很普通的快速公路新通車路段
然而,這裡卻出現了國道五號宜蘭段的Y型路燈!
不論是造型,還是高度,和其大為相似
第二個共同點是,它們的標誌都是高快速公路標準式
▲新通車路段與普通的快速公路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Y型路燈的出現,再一次讓人彷彿走進了國道五號宜蘭段
▲所有的設施皆比照快速公路標準
▲唯有標誌仍用國道的標準規格
通車路段中設置一座麥寮交流道,採簡易的鑽石型設計
出入台61皆需進入側車道,上面所提的大城交流道也是如此
簡易鑽石型交流道的優點就是比標準的還要更節省用地
當然在建設成本上也更低,正適合經費不足的公路使用
台61便是最佳的例子,最早的台中港段就是最好的示範
原有的側車道後編為縣道153甲
有趣的是,這條側車道從頭到尾並未與旁邊的台17直接相連,必須經由麥寮的地方道路進出
這或許就是當年居民反對側車道通車的原因
公總的圖示倒是煞有其事的把側車道和台17相接在一起
讓使用網頁的人以為台17是有和側車道相通的
這個誤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無奈之餘還是必須去官方建議區建議改善
未盡勘誤責任的公務員心態盡顯於此
▲麥寮右線預告,請前面的橋頭交流道右線預告儘速爭取經費比照辦理
▲出現了往台78快速公路的標示
▲Y型路燈僅在出入口區間設置
▲不是出入口的範圍就沒有設置Y型路燈照明
▲入口匝道,前方即將轉彎
麥寮交流道以南至湖仔內,台61轉一個彎以相接原有的路段
相關的出口預告標誌卻似乎發生什麼動亂
有的設在中央護欄,有的被腰斬只剩下右線
還有地名中一個字被「交通布」遮住,完全讓筆者摸不著頭緒
甚至還有一條鄉道的預告也來湊熱鬧
一般的用路人即使對標誌認識不多,也會對被腰斬的標誌感到困惑吧
究竟這邊收尾時發生了什麼事?
▲麥寮交流道往南,台61轉一個彎以相接原有的通車路段
▲湖仔內交流道右線預告一旁,被「腰斬」的地名右線標誌
▲天外飛來一筆的雲117鄉道標誌
▲且不說這出口設太前面(應於後方岔出車道設置),兩面標誌都一反常態設在中央護欄,而且還有一個地名的字被「交通布」遮住
另一個疑問是:麥寮到湖仔內段是否先行完工?
通往湖仔內的出口前,竟有主線的標線移動至出口匝道的痕跡
跨過新虎尾溪的橋樑也不是新通車的形式
看過Google Earth提供的過往衛星圖片,發現這一小段曾是湖仔內交流道的預留
只是跨過台17的主線沒有興建
筆者推測:當年湖仔內交流道只興建出入的匝道,以及新虎尾溪橋
北上行車方向所見的兩旁的預留並非側車道,而是湖仔內交流道兩邊的北上/南下出入口
後來找到99年動工時的新聞稿,稿中說明動工路段為雲一交流道至海豐橋段
但並未提及湖仔內交流道跨越台17的主線高架橋
筆者猜想這應是和上述路段工程綁套,只是沒有說明罷了
▲湖仔內交流道出口前,路面有主線匯出匝道的痕跡
▲湖仔內交流道的時空變換,上為2010年、中為2012年、下為2013年,可印證筆者的推測
不論是真是假,湖仔內交流道總算是完成該有的主體
跨過台17主線的路堤、橋台與高架橋,完美地相接於舊有的通車路段
連舊有的出入口都重新設計興建,再沒有當初直接式匝道的廉價感
可說是南衍北接,將台61雲林段一氣呵成
這項創舉,卻是花費了十年之久
雲林縣的鄉親再也不忍受長期施工帶來的噪音及塵土
而可以擁有便捷通往西部各鄉鎮的快速公路
▲台61主線在湖仔內交流道出口有不同的面貌
▲通過跨台17線的高架橋,與橋頭-麥寮段的設計相同
▲連入口匝道的附近都設置Y型路燈(225k)
▲原有的出入口匝道也砍掉重練,不再是以前的直接式
▲新建路段與舊有的路段相接,擔負起來往西部沿海鄉鎮的重責大任
台61線新建的路段中,大城至西濱大橋北端,以及橋頭(原後安寮)至湖仔內交流道
都是衍接原有的路段而興建
這兩段的完工,順帶讓台61一路從彰化大城通自台南七股
南部路段自此僅剩七股以南至舊台南市區段尚未興建,不再是有一段沒一段的中斷狀態
也讓台61的拼圖,離拼完之日再邁進了不少步
▲熟悉的下次地名預告
這篇文章比起來得晚些,由於上一篇文章之後台灣便發生太陽花學運
5月下旬又發生捷運砍人案,為了關心時事及應盡公民義務
本文只好先行延後發文,沒想到一個不小心就延至現在
在此向各位讀者致歉
本次再訪台61系列告一段落,下篇為該系列後記
日後將不會發表新文章,而是以過往未發表的文章為發表優先
希望能讓讀者們能溫故知新囉~
我們下回見!
台61跨越新虎尾溪橋是跟側車道一起完工的,後來側車道要通車時被鄉民抗議公路局就封閉,一直到主線高架完工才通車的,所以地上才有這些標線。
回覆刪除謝謝您的補充說明,讓這段的過往更加清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