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鄉情報導-昔日的口湖萬善祠歷史概說

在台灣的眾多信仰之中


只要是屬於佛道二教之類,免不了得手拿著香,對著眼前的神明鞠躬哈腰


而在各地方的節慶上,有基隆的傳統開龕門、大甲的媽祖遶境、鹽水的烽炮等耳熟能詳的習俗


但是在雲林縣的一個沿海鄉鎮-口湖鄉,卻有與上述完全不同的節慶習俗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八,就是他們作為慶典的日子


然而現在的慶典,卻是用160多年前,一場水災帶來的傷痛所換來的...


P1110700拷貝.png




口湖鄉位於雲林縣西南沿海,是由好幾座小漁村所串連起來的小鄉鎮


平日所見的綠色稻田,則是被藍色之水及雜色之魚所填滿


變成我們口中所稱的「魚蝹」


一畦畦的魚蝹,並列在道路兩旁,像是歡迎我們來到討海之邦


不論是酷熱難耐的炎夏,還是冰冷滲骨的寒冬


海風總是肆無忌憚地狂吹著,路上的行人總是要踏穩腳步才不至被風吹跑


唯有老祖先教導我們興建的小磚瓦屋,能與強風作長期的對抗






而在道路的遠方,聳立了一座醒目的廟宇,及一座白色之塔


它們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主角-口湖開基萬善祠




大多數的廟寺,包含寺廟主體及廟旁的附加建築


如燒金塔、廟前香爐、牌坊等


香火鼎盛的廟寺還會興建一座香客大樓,以供前來進香的香客住宿


除此之外,尚會興建戲台供布袋戲、歌仔戲等表演節目使用




但在萬善祠就是一種特例,除有上述的建築外


在廟旁還有一座被稱為「萬善同歸」之墓


而這座墓為何會保留在萬善祠旁呢?它與牽水狀又有何關係?這就要從口湖的歷史中去說起


 


 


雲林沿海的口湖鄉、台西鄉及四湖鄉三個鄉鎮,在清朝年間是一座長方型的瀉湖


據文史記載,該湖在當時稱為樹苓湖,又名象鼻湖,為一潟湖的地形


在《臺灣十七口設圖說狀》(1840年,姚瑩所著)的記載中,曾這麼形容樹苓湖:


「樹苓湖,義義縣西北六十里海口有樹苓湖,又名象鼻湖。北距五條港(今台西鄉境)二十八里,南距笨港(今北港)之猴樹港(今嘉義縣東石鄉)十五里;外有沙汕二道,若斷若續,內匯為湖,上下三十餘里,俗以五條港為上湖,樹苓湖為下湖,湖內水深自一丈七、八尺至四、五尺不等(換算公分為120公分至210公分間),自岸至口門約逾十里,湖大時一望汪洋,湖退時海灘至岸約五、六里。上湖口門久淤,惟下湖可進大商艘,海岸寬闊...」


早期船隻的停泊,多利用瀉湖來做停靠,但由於五條港之上湖已淤塞,而原先的笨港也因北港溪河流改道與淤淺緣故,故商船紛紛停泊下湖港


因此下湖港便成為商船來往雲林沿海重要港口之一


而商船的貨物運輸,是從停泊在下湖港(今下湖口,湖口溼地旁)的商船取貨,接著以竹筏送往北港,或由陸路用牛車搬運貨物至北港,在多數村落便是以此維生。


而下湖港週邊的道路,也因港口的繁榮而形成一市街,此情形僅能以現今之台南安平一帶來形容。


在台灣輿圖的官方網站中,有古今對照的地圖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古地名與現今地名之位置。




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bmp


▲1898年日治台灣堡圖,套疊於現代地圖上,兩者地形之比較


 


簡述完下湖港的地理特性及人文歷史後,接著便是一切故事的開端-六七水災


六七水災發生於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六月初七日(當時採農曆制)晚間,「狂風大作,海漲異常,象苓澳內船隻擊碎十有八九;下湖街店屋全行倒坍,新港莊、箔子寮、轎仔寮、竹笛寮等處,淹斃居民約計二千餘人。」《嘉義縣知縣王廷幹上奏道光之奏摺》


又《台灣猝被風災情形摺》描述水災發生情形:「...當風雨洶湧之時,海水沸騰,汪洋莫測,俄傾之間,九莊悉為巨浸(莊為村落單位)。其民人之淪入大洋者,無從稽核,撈獲海邊及內港一帶遺屍二千三百人,棺十四具,...檢查該九莊被淹八百七十五戶逃走得生難民一千一百五十七名口。...被災七十九戶難民一百三十一名口;連前下湖等九莊,九百五十四戶,難民一千二百八十八,均及時撫恤...」


在官方的記載中,水災最嚴重的莊皆分布於樹苓湖沿岸,且莊名多以寮稱呼之,寮是農民或漁民作業休息的場所,建築材料以竹、木、草為主


這樣的建築僅能提供遮風避雨之用,在防洪上是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再加上鬆軟的地形,洪水淹入樹苓湖後又因水流被沙汕擋住無法排出


這種大規模的風雨加上洪水,在樹苓湖造成後人所稱之「湖內洗港」之慘重現象。


其中以蝦仔寮(今北港溪口凱南島附近)、竹笛寮(今四湖鄉廣溝厝西邊海上)兩莊全部淪沒最為慘,其次為新港(今下崙國國小西邊,據說有一千五百餘戶,並非現在的金湖),全莊經洪水吞噬後已幾成廢墟,死難人數最多。第三則是箔子寮,因水災整個聚落向內陸遷移。


由此可知,六七水災在口湖鄉造成空前絕後的災情,與現今之八八水災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要相較,六七水災已超出八八水災至少一倍以上,且死亡人數也超出許多


因時代的不同,現在有抽水站、水門、堤防及採用鋼筋水泥之房屋設計,讓災情減輕不少,但水災所帶來的泥沙大量淤積、疾病瘟疫卻也無法使用人類進步的科技解決。自然界的破壞力是人類所無法戰勝的。


 


原本可以用來避風的樹苓湖,卻也不敵強大的風雨,轉變成滅村的兇手


人的遺體或在滾滾流水,或在水沙相交中,靜靜地等待後人的收拾,整個下湖港儼然已成為人間煉獄




水災過後,由於死傷過重,故嘉義縣知縣(當時雲林地區仍為嘉義縣所管轄之範圍)王廷幹上奏:「先將各屍身分別男女掩埋。」台灣府事亦在上奏後


所提出的因應措施為:「經該廳縣派令夫役撈獲埋葬,自可無虞暴露;惟各鄉小戶窮民,房屋半成平地,桵身無;各處水猶未退,傭趁亦復無行,若不速加賑濟,勢必流為餓殍。現據台灣府仝卜年稟請動用義倉谷一千石,發交台灣縣知縣胡國榮,碾米赴運各鄉,按名發給半月口糧,再提府庫銀三千兩,易番銀三千九百圓,委員解交署嘉義縣知縣王廷幹,親詣各鄉,確查戶口,酌量賑濟。」




在宣宗覽奏後,在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九月十日諭內閣:「著劉韻珂派委妥員,詳細查明被災輕重,妥速經理,所請動用倉谷銀兩,是否足敷脤濟,務使海澨眾民,不致一夫失所。」


此次水災之慘重災情,連當地政府都無法坐視不管,並採取大規模的救濟行動,或許人的性命已無法救回,但生還者與罹難者的安置卻是亟需處理的


在這時,各地的民間傳說已紛紛傳出,其真其假我們不做討論,僅記述之


 


民間傳說(一)糊塗的聾龍


據曾仁杰所著《萬善爺誌》及當地父老口中傳言,該次水災原先不是發生在下湖港,而是玉皇大帝敕命一條聾龍(此聾非聽不到聲音,乃是指耳朵不靈,近似重聽之意)呼風喚雨,擬淹斃東港、蚵子寮,因該地居民獲罪於上蒼,不能寬恕,然聾龍在接旨時,誤植為新港、箔子寮;水災後因聾龍因違天意,乃被判變為大鯨魚靠灘,死於下湖港旁,任由居民割肉烹存之。當地居民認為食用鯨魚油可治瘟疫。故在瘟疫流行之時,不少人食用鯨魚油因而痊癒,此為因果報應也。




民間傳說(二)戰水英雄九頭十八手


在萬善祠所供奉之神像中,有位塑造有九頭十八手之金身,身上有幾位小孩依靠。據說此神像由來,為一姓陳名的,字英雄,生於清嘉慶十四年間,生前家道小康,事母至孝、敦親睦族,村民不無敬重之,至道光二十五年間,陳約三十五歲,體格魁梧,身高約近六台尺(180公分),臂力過人。當六月初七夜,狂風大雨來臨時,陳前往池塘察看,發現池堤早被波濤沖垮。陳發覺事態不妙,乃急往返家探視其母,孰料房屋已被洪水沖塌,其母也不幸喪生水中,正當陳悲痛欲絕之時,忽聞鄰居有哭泣哀號之聲,前往搜尋,發現有八位孩童站一木櫃上,行將滅頂,危急之時陳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乃奮不顧身用其項背及雙肩雙手,救此八孩童,但未走至百步,洪水已將水位加深,當時若陳只求自己脫身,應可倖免於難。但為兼顧八位小孩之生命,乃咬定牙根,背往高處游去。然天黑水急,方向莫辨,不幸連同八位小孩皆被捲入汪洋之中,魂魄同歸樂國。後人為感念其英勇事蹟、捨身救人之精神。乃塑造金身一尊,以一大人拯救八小孩的情景為主題,供人祭祀。


 


以上是六七水災後之主要神話傳說,其他傳說如送子夫人、報馬公等,因篇幅限制故不記述。


 


水災後,官方與民間所收埋之遺體,分至四個地點埋葬,其中在下湖港之大坵墳,便是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萬善同歸」之墓


「萬善」的由來,是道光皇帝閱過王廷幹的奏摺之後,除降旨准予撥出庫銀賑濟之外,將罹難者敕封為「萬善同歸」。依民間傳說,萬善是水災死者(民間估計約七千餘人)再加上瘟災死者約三千餘人,故正好成為「萬善」之數目。但實際人數並未真正符合如此。


而這類方式是傳統帝制時代處置無辜羅難者的方式,所依據的是《禮記.祭法》的祭祀原則,在台灣的各種方志中,也在祭祀項下設有厲壇及祭厲的記事。


 


萬善祠的興建歷史,最早是約在咸豐初年(1851年)。在此之前祭祀六七水災,是由口湖鄉居民自行依照習俗來到各地萬善同鄉墓前祭拜先人,以示哀悼。後因祭祀不便,便決定由鄰近村落共同出資興建一草廟,該草廟為現今之萬善祠,並於隔年咸豐二年重修萬善同歸墓。廟宇經七年修建,完工於咸豐八年(1858年),而後歷經六次修建。並新建眾姓台、金爐、萬善塔等。而有現今之風貌。


 


在萬善祠的信仰之中,原本是相近於「有應公信仰」的陰厲信仰形態,在時間的推進之下,慢慢演變成陽神的系統,其主神亦升格為王爺之位。祠變廟;銀紙變金紙;白色透明之水變為多重顏色;早期供作牽引水魂之法具演變為敬獻給主神的祭品,這些都是演變的證明。


而萬善墓在民57年,萬善祠墊高地基,古墓陷入土中,信眾們便擲筊請示萬善爺,但未被獲准。然經七、八年,該墓地竟一分一寸的浮昇,至今已浮出地面,是在地人所津津樂道的奇蹟之一。


 


這些歷史伴隨著時光的流轉,至今已屆一百六十五年矣!當年的水災,給予後代防洪的教訓,也帶起後來牽水狀的民間習俗,今年(2010年)更被行政院指定為國家民俗之一,「萬善同歸」之名,乃告訴後人勿忘先人受難之慘烈,及聞聲救苦,必有善報的印證。筆者拙作,在此尚祈見諒!


 






 


▲口湖牽水狀影片介紹


 


參考文獻:


金湖港文化祭 李豐楙撰 金湖港萬善祠管理委員會出版 民八十五年(1996)


萬善同歸-牽水狀傳奇 李春景撰 金湖港萬善祠管理委員會出版 民九十三年(2004)


萬善同歸之歷史與祭祀-牽水狀的特殊民俗 曾人口撰 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 民九十九年(2010)


1 則留言 :

  1. 寫的很讚!歸類整理的很完整。感謝分享~ 雲林的景點很少有這樣的文章分享給大家~站長辛苦啦

    版主回覆:(08/31/2010 01:22:16 PM)


    謝謝。
    雲林縣的景點也不少,除大型遊樂園外,其他像是古蹟(如本戀中之虎尾鐵橋、虎尾老街中山路及待發表之虎尾糖廠鐵路等)或在地文化博物館也不少。只待有緣人將其揭開神秘面紗而已。

    回覆刪除